【摘要】当前,光伏逆变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叠加欧洲主市场仍未完全走出去库存周期,禾迈股份与昱能科技两家微型逆变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正经历业绩阵痛。 2025年上半年,禾迈股份虽营收同比增长10.78%,但归母净利润暴跌91.33%;昱能科技同样不容乐观,营收同比下降27.54%,归母净利润下降9.88%。 面对业绩压力,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光储一体化”战略转型。然而,转型伴随着显著的成本与阵痛,也面临着产业格局变动的巨大风险。 禾迈股份在营收微增10.78%的背景下,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1.33%,扣非净利润跌幅更达94.60%。昱能科技营收同比下降27.55%,纯利润是0.79亿元。这并非两家企业首次面临业绩下滑。 回顾2022年,在欧洲能源危机的刺激下,欧洲光伏与储能市场需求爆发,尤其是户用市场迎来高增长,禾迈与昱能业绩随之“水涨船高”。当年,禾迈微型逆变器及监控设备收入达12.40亿元,同比增长174.62%;昱能该类产品收入为10.65亿元,同比增长107.32%。 然而好景不长。因能源危机导致需求前置,加之电价回落、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微逆市场进入漫长去库存周期。自2023年下半年起,两家企业增长明显乏力,第三季度起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降,全年利润下滑,2024年颓势延续。 昱能在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指出,欧洲经销商库存水平普遍偏高,健康库存应约为4个月,而恢复到该水平仍需1-2个季度。尽管2024年下半年起欧洲市场库存去化加速、渐近尾声,但两家企业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整体业绩仍不乐观。 与刚上市时的高光时刻相比,两家公司的光环已然褪去。2021-2022年,禾迈与昱能分别以557.8元/股和163元/股的高发行价登陆科创板,并实现超募48亿元和27亿元。禾迈甚至曾创下A股最高发行价纪录,股价一度突破1300元/股。但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两者股价持续回落。截至9月22日收盘,禾迈报109.85元/股,昱能报53.42元/股。 今年9月18日,国际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署 (IRENA) 与宁德时代联合发布报告,称光储一体化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成本效益方案。 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4年间,大型光伏电站的度电成本 (LCOE) 下降了90%,降至每千瓦时0.043美元,比最便宜的化石燃料方案还低41%。同期,电池储能项目成本下降幅度更为显著,从每千瓦时2571美元降至192美元,降幅高达93%。 因此,无论是出于业绩压力的原因,还是出于布局未来的考虑,禾迈和昱能均选择了向“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禾迈正在开发多条产品线,力图成为全面光储解决方案供应商。2021-2024年间,公司逐步扩展了组串式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及系统等业务内容。2025年上半年,其储能系统收入1.88亿元,光伏发电系统收入为3.51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8.8%和35.1%,已然是半壁江山。 同样,昱能则以微型逆变器为核心,协同发展微光储、户用光储和工商业光储三大业务板块。昱能在国内快速推进工商储项目,实施多个标杆项目,推动该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1.89亿元。同期,随着欧洲户储市场回暖,其户储产品实现收入0.19亿元。两者分别占6.5亿元总收入的29%和3%。 此外,市场策略上,两家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禾迈在墨西哥设厂以规避美国贸易壁垒;昱能则通过新成立的巴西子公司覆盖拉美多国市场。 尽管战略方向清晰,但转型代价切实可见,转型措施已经对两家企业的财务情况产生了明显影响。 研发费用大幅度的增加是短期利润承压的重要原因之一。两家公司的研发投入2023年开始在大幅度的增加,因为要同时开发微逆、储能、组串式逆变器等多条产品线%,占收入比例达到16.48%;昱能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则达到5866万元,同比增加3.61%,占据营业收入比重达到9.01%。 营销费用高企同样给财务带来压力。由于各产品线销售模式、目标客户有所区别,要新增力量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即扩张原有的销售团队。禾迈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达1.4亿元,同比增长48.53%。昱能则由于原先的产品线相对较完整,拓展新业务需要的费用相比来说较低。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为1502万元,同比增加10.4%。 产品结构变化也对毛利率产生了影响。2024年禾迈毛利率达42.48%,基本与上年持平。其中,微型逆变器受益于规模效应毛利率较高,为53.54%,较上年还增加了5.31%。但储能和光伏发电竞争非常激烈,毛利率低,为18.92%和23.93%,对公司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昱能情况类似,微型逆变器毛利率达38.44%,但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毛利率仅为12.28%和26.2%,且后两者还在走低。 整体而言,两家公司目前的业绩承压更多是战略性投入造成的,而非经营问题。从资产质量来看,公司的负债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研发投入的资本化比例也比较低。倘若公司能顺利向光储一体化转型,财务情况终会逐步好转。 当前光伏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多家主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均陷入亏损情况。作为细分赛道的光伏逆变器行业当然也感受到了这个寒冬。 而储能行业正进入高速爆发期,成为能源转型中最具成长性的赛道之一。基于此,“光伏+储能”已从可选配置变为刚需。众多光伏组件企业纷纷跨界储能,在十大光伏组件上市企业之中,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集成、横店东磁、东方日升等7家企业均已布局储能。可以说,禾迈与昱能的选择是顺势而为、大势所趋。 但问题在于,这条路再现了新能源行业前几年的困境:同行太多。基于对储能行业前景的良好预期,源源不断的新厂商在该领域进行产品研制和产能扩张,未来很可能会引起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产品价格及毛利率出现下滑。 贸易政策变化也给行业带来不确定性。今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贸易壁垒加深。美国通过“关税大棒+调查围堵”多管齐下限制光伏产品进口,欧盟通过《净零工业法案》构建“规则壁垒”,印度、巴西等国则强化“本土化要求”。因此贡献了两家企业过半营收的海外市场怎么样发展还需拭目以待。 对禾迈与昱能而言,业绩承压是战略转型的必然代价,背后是行业寒冬带来的多元化压力。 贸易政策的变化也给行业带来不确定性。欧盟《净零工业法案》要求到2026年,成员国确保光伏组件等新能源设备的年度部署需求有固定比例来自本土制造,这将直接影响中国企业的出口策略。 基于此,两家公司也在积极优化全球布局。对于禾迈与昱能而言,业绩承压是战略转型的必然代价。随着欧洲市场需求逐步复苏,以及两家公司在光储一体化领域的布局日益完善,业绩寒冬会相对好受一些。 但这种选择也是对于长期增长的赌注。如果新策略成功稳住市场占有率,公司规模和盈利将跃升新台阶;反之,可能陷入更深的泥潭。